当前位置:77读书网>言情>修仙修傻了> 第202章 离相寂灭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2章 离相寂灭分(2 / 2)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小普心中满是敬佩,心想:“是啊,世尊如果当时心中有四相,肯定会生出嗔恨。而且世尊在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都一直保持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这需要多么长久的修行和坚定的信念啊。五百世,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世尊在这么多世里都能坚守这种境界,不断修行,不断去除内心的执着。这也让我明白,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无数次的磨难和修行中,不断地磨练自己,去除内心的执着。每一次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我们要像世尊一样,在困境中坚守,在磨难中成长。”小普暗暗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地走在修行的道路上。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小普认真思考着:“所以菩萨应该远离一切相,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是一种无比崇高的境界。菩萨不能被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所迷惑而生起妄心。就像看到美丽的景色,不能心生贪爱;听到动听的声音,不能沉迷其中。要生出无所执着的心,一旦心有所执着,就偏离了正道。菩萨行布施的时候,也不能执着于布施的对象、行为和物品。不能因为对方是穷人就布施,是富人就不布施,也不能因为自己布施了就觉得自己有功德。要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出发点,不求回报,这样的布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对菩萨的要求太高了,但我们修行之人,也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时刻提醒自己不执着,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深知修行之路漫长,但他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小普默默点头,心中想道:“世尊再次强调一切相皆为虚幻,众生也是如此,没有真实不变的众生。这都是在引导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芸芸众生,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而且世尊说自己是真语者、实语者,这让我们对世尊所说的法更加深信不疑。世尊以无比的智慧和慈悲,为我们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要相信世尊的教诲,依教奉行。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懈怠,要将世尊的教诲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世尊的信任和对佛法的虔诚。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小普心中琢磨:“世尊说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这真的太玄妙了。说它无实,是因为佛法不是具体的、可以抓取的东西,它不像世间的财物,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拥有。说它无虚,是因为它确实能引导我们解脱,有着真实的作用。就像一盏明灯,虽然我们抓不住它的光芒,但它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菩萨如果心执着于法相去布施,就像走进黑暗,什么都看不见,失去了智慧的指引。比如菩萨执着于布施的形式和功德,就会忽略了众生的真正需求。而不住于法相去布施,就像有眼睛的人在阳光下,能看清世间万物的本质,这样的布施才是充满智慧和慈悲的。菩萨能够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和因缘,给予他们最恰当的帮助。”小普的内心对佛法的理解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小普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激动地想道:“世尊说未来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就如同如来一般。而且佛能知晓这些人的修行,他们都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一定要把这部经的智慧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受持读诵,获得这无上的功德。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这部经开启智慧之门,走向解脱之路。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佛法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让世间充满慈悲与智慧。”小普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已经做好了为传播佛法而不懈努力的准备。

此时,法堂中一位年轻的修行者站起身来,满脸困惑地问道:“世尊,我们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离一切相,生无所住心呢?”

佛陀微笑着,尚未开口,须菩提便温和地解释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当看到美好的事物,不起贪爱之心,不执着于其色相;听到悦耳的声音,不被其迷惑,不陷入声相之中。对待一切事物,都要明白它们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如此便能逐渐离相,生无所住心。”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回想起自己曾经在面对夸赞时,心中沾沾自喜,这便是住于“我相”;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又心生懊恼,这也是没有摆脱“我相”的束缚。他暗自惭愧,心想:“以前我总是被这些外在的评价所左右,没有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从现在起,我决定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以《金刚经》的智慧为指引,时刻觉察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境所转。无论是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执着于得失,不被情绪所控制。”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改变的渴望和对修行的热情。

此后,小普在修行的道路上更加精进。他每日早早起身,在静谧的山林中诵读《金刚经》。山林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鸟儿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的修行喝彩。他静静地坐在树下,翻开《金刚经》,一字一句地诵读着,让经文的智慧融入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在与他人相处时,他时刻提醒自己离一切相,以平等、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面对熟悉的同修,还是陌生的路人,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不生分别心。

有一次,小普在市集上遇到一位卖物的老者,老者因生意不好而满脸愁容,言语中对旁人多有抱怨。小普见状,上前耐心倾听老者的烦恼,并温和地说道:“老人家,世间之事皆有因缘,一时的不顺不必过于挂怀。就像这集市上的人来人往,都是无常变化的。今天人多,生意可能好;明天人少,生意可能差,这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的心若被这些外境所左右,便会徒增烦恼。”说着,小普便将《金刚经》中关于无常、离相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老者听。他告诉老者,不要执着于生意的好坏,要学会放下心中的烦恼,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老者听后,若有所思,脸上的愁容渐渐消散,感激地说道:“年轻人,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敞亮多了。”

小普看着老者离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77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