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77读书网>言情>修仙修傻了> 第202章 离相寂灭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2章 离相寂灭分(1 / 2)

在对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的深度思索与亲身践行中,小普宛如一棵扎根于佛法沃土的树苗,不断汲取着智慧的养分,对《金刚经》的领悟日益透彻,内心对于传播佛法智慧的使命也愈发坚定。只树给孤独园里,禅意如同潺潺溪流,始终萦绕在这片修行圣地。修行者们在佛陀慈悲的护佑下,仿佛置身于温暖的怀抱,怀揣着对生命真谛的无尽好奇,不断叩问、探寻。

这日,天色尚微明,曙光如同轻柔的薄纱,丝丝缕缕地洒落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法堂。那金色的光辉,像是为法堂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将堂内映照得熠熠生辉。微风轻拂,法堂外悬挂的经幡随风舞动,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在低声吟唱着古老的佛法偈语。佛陀,这位慈悲与智慧的化身,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智慧与慈悲的法座之上。他的周身仿若散发着一圈柔和而明亮的光晕,那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祥和之光,让每一个望向他的修行者,内心都能瞬间感受到安宁与敬畏。众弟子们怀揣着对佛法的无比虔诚与敬畏,身着整洁的僧袍,整齐地跪坐在蒲团上。他们双手合十,垂首敛目,静静地等待着佛陀开启今日的智慧法筵,每一个人都像是在等待一场心灵的洗礼,期待着能从佛陀的教诲中获得新的启迪。

佛陀的目光慈爱而温和,恰似春日里的暖阳,缓缓扫视着每一位弟子。那目光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洞悉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茫。随后,佛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饱含慈悲与智慧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在法堂中悠悠响起:“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小普听到这话,心里猛地像是被重锤击中,不禁暗自想道:“须菩提尊者居然深解义趣到涕泪悲泣的地步!这《金刚经》究竟蕴含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智慧啊?尊者凭借往昔所得的慧眼,都未曾听闻如此深奥的经典,可想而知,接下来世尊所要开示的内容,必定是重中之重,是佛法智慧的核心所在。我可得全神贯注,每一个字都不能错过,绝不能辜负这难得的机缘。”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专注,紧紧盯着佛陀,仿佛要将佛陀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烙印在心底。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小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琢磨:“要是有人听闻这部经,内心纯粹得如同澄澈的湖水,毫无杂念,就能证得实相,还能成就第一稀有功德?这实相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难道是世间万物最本真、最纯粹的本质状态?平日里,我们总是被各种表象所迷惑,就像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住了双眼,很难看到事物的实相。比如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鲜花,往往只关注到它娇艳的颜色和迷人的香气,却忽略了它从一颗种子到盛开,再到凋零的整个过程,以及背后种种促成它生长的因缘。能以清净信心听闻此经并领悟实相的人,真的是太了不起了,这得积攒多大的福报,拥有多大的机缘啊。”小普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对答案的强烈渴望。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小普皱起眉头,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实相既然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什么又说即是非相,只是名为实相呢?”他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着各种念头,试图找到答案。突然,他像是恍然大悟般,心中一亮:“哦,我明白了!这世间一切相都是虚幻不实、因缘和合而成的。就像我们看到的一座高楼大厦,它是由砖块、水泥、钢筋等各种材料,在众多工人的劳作下,经过一段时间才建成的。这些条件一旦发生变化,比如遭遇地震,大厦可能就会倒塌。实相也是如此,它不能用固定的概念和表象去定义。一旦我们给实相安上了具体的‘相’,那就不是真正的实相了。所以只能暂且叫它实相,这其实是世尊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能执着于这个名字和概念,要透过现象去探寻本质。”小普缓缓闭上眼睛,内心沉浸在对这一深刻道理的体悟之中。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小普心中感慨万千:“须菩提尊者说自己现在听闻、理解并受持此经不算难事,可未来五百岁,众生若能做到这些,那才是极其稀有的。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经的传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未来的世界,诱惑纷繁复杂,人们的内心被各种欲望充斥,烦恼也会更多,能在那样的环境下信解受持此经,那得需要多大的决心和慧根啊。或许未来的人们,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被世俗的烦恼所纠缠,很难静下心来领悟这高深的佛法。而那些能够突破重重障碍,领悟《金刚经》智慧的人,必定是有着非凡的毅力和悟性。”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同时也对未来能够领悟佛法的众生充满了敬佩与期待。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小普猛地一拍大腿,兴奋地想道:“原来做到信解受持的人,心中已经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平日里,我们总是把自己和他人、众生区分开来,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寿命。就像我会觉得自己是小普,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想法,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心生懊恼,这都是因为心中有‘我相’。我们还会根据外貌、财富、地位等去区分他人,产生人相和众生相,又总是执着于寿命的长短,担心衰老和死亡,从而产生了各种烦恼和分别心。其实这些相都是虚幻的,就像一场梦境。一旦我们摆脱了这些相的束缚,远离一切执着,就能达到诸佛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终极目标啊!”小普的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内心对修行的方向更加明确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小普听闻,心中思量:“世尊肯定了须菩提尊者的话,还说听闻此经能不惊不怖不畏的人非常稀有。这部经的智慧高深莫测,远远超越了常人的认知和理解。一般人听到这些超越常理的道理,比如一切皆空、诸相非相,难免会心生恐惧、疑惑。毕竟我们习惯了生活在一个看似真实、有固定认知的世界里,突然被告知一切都是虚幻的,内心肯定会充满不安。能坦然接受这些道理的人,必定是有大勇气、大根性的人。他们敢于突破常规思维,直面内心的恐惧,去探寻佛法的真谛,这种人在世间真是难得一见。”小普的心中对那些勇敢探寻佛法的人充满了敬佩之情。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小普暗自思忖:“世尊又在讲波罗蜜了,说第一波罗蜜并非实有一个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如此,忍辱波罗蜜也是一样。这还是在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不能执着于这些概念和名相。就像忍辱波罗蜜,不是说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忍辱的方法或者状态。以前我以为忍辱就是默默忍受别人的欺负,但现在看来,这只是表面的理解。真正的忍辱,是要超越对‘我’和‘他’的分别,内心没有了计较和嗔恨。比如有人辱骂我,如果我心中没有‘我’的概念,不觉得是自己受到了侮辱,也就不会产生嗔恨之心,这才是真正的忍辱,而不是仅仅表面上的忍受。”小普轻轻点了点头,对波罗蜜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小普震惊得瞪大了眼睛,心中惊叹道:“世尊竟然以自己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经历来阐释。当时世尊遭受如此剧痛,身体被节节支解,那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可世尊心中毫无四相,这得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啊!要是换做我,身体遭受如此剧痛,肯定早就被‘我’的痛苦、怨恨占据了内心,会觉得自己无比委屈,对歌利王充满仇恨。根本做不到像世尊这样内心平静如水,毫无嗔恨。这也充分说明,只有心中没有了这些分别相,才能在极端的痛苦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慈悲。世尊的境界,就是我们修行的标杆,我们要努力向世尊看齐。”小普的内心充满了对世尊的敬仰和对自己修行的鞭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77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