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77读书网>言情>修仙修傻了> 第206章 一体同观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6章 一体同观分(1 / 2)

金刚经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在只树给孤独园,晨曦的微光轻柔地洒落在这片宁静的修行之地,唤醒了小普。他从睡梦中缓缓醒来,心中依旧萦绕着对佛法的无尽思索。自从梦中得到佛陀的指引,他便深感自己肩负着传播佛法的重大使命,每一日都过得充实而坚定。

小普迅速起身,整理好僧袍,怀着虔诚之心前往法堂。一路上,微风轻拂,花草的清香萦绕在他身旁,让他的内心愈发平静。他深知,今日又将是充满收获的一天,即将聆听佛陀的教诲,领悟更深层次的佛法智慧。

法堂内,檀香袅袅,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众弟子早已整齐地端坐在蒲团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佛法的敬畏与期待。小普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双手合十,目光紧紧地凝视着佛陀,心中满是对智慧的渴望。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在传播佛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情景,那些被帮助者的感激之情,以及那些仍在迷茫中苦苦挣扎的众生的面容,都让他更加迫切地想要从佛陀的教导中汲取力量。

佛陀目光温和而慈悲,缓缓扫视着众人,随后缓缓开口:“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须菩提恭敬地回答道:“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小普听到这话,内心开始了深入的思索。他暗自揣摩,“于意云何”,这是世尊在引导须菩提,也是在引导我们这些修行者深入思考啊。“如来有肉眼不”,这看似简单的询问,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我们凡人都有肉眼,凭借这双肉眼,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世界,看到山川的壮丽、河流的奔腾、花鸟的娇艳,以及众生的容貌和身形。然而,凡人的肉眼往往局限于当下的时空,容易被表象所迷惑,而且还会受到主观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华丽的服饰,可能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生活幸福美满,却忽略了他内心或许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如来的肉眼,绝非如此简单。如来的肉眼,必定能够穿透这些表象,直接洞察到众生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就如同他在市井中遇到的那些人,有的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内心却被空虚和烦恼所充斥;有的虽然生活贫困潦倒,却拥有一颗坚韧善良的灵魂。若仅仅依靠凡人的肉眼,是很难看到这些内在的真实情况的,而如来的肉眼,却能像一把锐利的宝剑,轻松地穿透层层迷雾,直达灵魂的最深处,知晓每一个生命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佛陀接着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小普心中猛地一震,思绪愈发深沉。“于意云何”,再次引发了他的深度思考。“如来有天眼不”,这天眼,在修行者的认知里,是一种超越凡人感官极限的神奇能力。凡人受限于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情、过去已经发生以及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往往一无所知。而天眼却能够突破这重重限制,它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知晓过去无数劫中的因果轮回。如来的天眼,必定能够遍观三千大千世界,无论是遥远国度里众生所遭受的疾苦,还是过去世中众生所种下的因、未来世中即将收获的果,皆在其洞察之中。小普不禁联想到自己在传播佛法时所遇到的困惑,他常常因为无法完全了解众生的前世今生,而难以精准地给予最恰当的指引。比如,他曾遇到一位年轻人,无论怎么努力,生活似乎总是对他充满了恶意,诸事不顺。小普虽然尽力开导他,可内心却因为不清楚其过往因果而感到有些底气不足。如今想来,如来凭借天眼,对一切都了如指掌,自然能够根据众生不同的业力和因缘,以最圆满的方式度化众生,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

佛陀又继续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小普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于意云何”,这简短的几个字,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他对佛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之门。“如来有慧眼不”,这慧眼,是一种能够看破一切虚妄的智慧之眼。在凡人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是真实而坚固的存在,我们执着于名利、财富、地位,为了这些虚幻的东西争得头破血流,深陷痛苦的轮回之中。然而,实际上,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我们所追求的名利,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化为乌有;我们所执着的财富,也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来的慧眼,必定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洞察诸法实相,知晓世间万物皆在因缘和合中产生、变化、消逝,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小普想到自己曾经也被诸多虚妄所迷惑,追求修行上的快速成就,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誉,却忽略了修行的本质是内心的觉悟。如今,在对慧眼的思考中,他越发明白,只有像如来一样拥有慧眼,才能超脱这些虚幻的束缚,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解脱。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虚幻的表象,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间的一切,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所说的“空性”,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小普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内心深处最黑暗的角落。“于意云何”,再次引导着他深入探究佛法的奥秘。“如来有法眼不”,这法眼,能够知晓一切佛法,洞察众生的根性与机缘,给予最合适的教导。世间众生,根性各异,有的聪慧敏锐,能够迅速领悟佛法的深意;有的则较为迟钝,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如来以法眼观照众生,便能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特点,根据其不同的根基、悟性和业力,传授相应的佛法,因材施教,让众生都能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向解脱之路。小普意识到,自己在传播佛法时,也应更加用心地去观察众生的特点。比如,面对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百姓,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佛法;而对于那些对哲学思考有一定基础的人,可以深入探讨佛法的义理。只有这样,才能让佛法的智慧真正走进众生的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佛陀问道:“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须菩提答:“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小普心中涌起无尽的敬畏之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意云何”,这最后的询问,将他的思考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如来有佛眼不”,这佛眼,是最为圆满、究竟的智慧之眼,它超越了一切分别与执着,达到了一种与宇宙合一的境界。在佛眼之中,一切众生皆平等无二,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无论众生是高贵还是低贱,是善良还是邪恶,在佛眼中,都只是迷失的孩子,都有被拯救和解脱的可能。这让小普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不应有任何分别之心,无论面对何种众生,都要以平等、慈悲的心态去对待。他想起曾经在市井中,看到一些行为不端的人,心中难免会产生一丝厌恶之情。现在看来,这种分别心是修行的障碍。每一个众生都在因果轮回中挣扎,都需要佛法的救赎,自己应像如来一样,以佛眼看待他们,给予他们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正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77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