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普对“无法可得分”的不断领悟与践行中,时光悄然流转,只树给孤独园依旧被祥和宁静的氛围所笼罩。法堂里,檀香袅袅,那淡雅的香气仿佛带着一种宁静人心的力量,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修行者都能迅速沉静下来,沉浸在对佛法的虔诚思索之中。弟子们对佛法的探寻热情从未消减,每一次的讲法,都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引领众人朝着智慧的深处迈进。
这一天,阳光依旧温暖地洒在法堂,为整个空间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佛陀端坐在法座之上,那庄严而慈悲的形象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给人以无尽的安心与依靠。他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虔诚的弟子,随后,那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声音在法堂中悠悠响起:“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小普听闻此言,心中不禁泛起层层涟漪。他暗自琢磨:“世尊说若菩萨用满恒河沙数量那么多世界的七宝去布施,这该是何等巨大的善举啊!恒河沙数,那是难以计数的庞大数量,以如此多世界的七宝布施,其福德看似不可估量。可后面又提到,若有人知晓一切法无我,能修成安忍,这位菩萨的功德更胜于前者。这‘一切法无我’和‘得成于忍’究竟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内涵呢?”小普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求知的渴望,他下意识地看向须菩提,期待着长老的解答。
须菩提一如既往地恭敬,双手合十,神情庄重地回应道:“世尊,如我理解,这是因为七宝布施虽为大善,但仍执着于外在的物质与善举本身。而知晓一切法无我,能在内心深处领悟到世间万物皆无永恒不变的实体,从而修成安忍,这是从根本上洞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其功德更为殊胜。”
小普微微皱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切法无我”,他在心中反复默念着这句话,开始深度剖析起来。“一切法”,涵盖了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物质的存在,像我们日常所见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房舍器物;还是精神层面的思想、情感、意识等,都包含在这“一切法”之中。“无我”,并非简单地否定自我的存在,而是指在这一切法中,找不到一个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主宰一切的“我”。
他想到,平日里人们总是执着于“我”的概念,认为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存在。从身体层面来说,我们常常将这个血肉之躯当作“我”,可身体时刻都在变化,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从幼年到老年,身体的形态、机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我”存在。再从精神层面看,我们的思想、观念、情绪也在不断地起伏波动,昨天的想法可能今天就发生了改变,上一刻还满心欢喜,下一刻可能就陷入了悲伤,哪里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精神“我”呢?这种对“我”的执着,就像一层厚厚的迷雾,让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也因此产生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这时,法堂中一位年轻的比丘忍不住站起身来,满脸困惑地问道:“须菩提长老,您说知晓一切法无我就能得成于忍,可这安忍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忍耐有什么不同呢?”
须菩提温和地笑了笑,耐心解释道:“平常的忍耐,多是表面上对事物的忍受,内心或许仍充满了抗拒和痛苦。而这里所说的得成于忍,是在深刻领悟一切法无我的基础上,内心真正地接纳和包容一切,不再因外界的变化而产生嗔怒、烦恼等情绪,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小普听着须菩提的解释,心中似有所悟,又开始深入思考“忍”的内涵。“忍”,在佛法中绝非简单的忍受痛苦。它是一种基于对宇宙人生真相洞察后的豁达与从容。当我们领悟到一切法无我的时候,就会明白,外界的种种境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如同过眼云烟,没有真实的实体,也不会对那个本就不存在的“我”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遭遇他人的辱骂和诋毁时,如果执着于“我”的概念,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从而心生嗔怒,陷入痛苦之中。但如果我们明白一切法无我,就会认识到,那个被辱骂的“我”并非真实的存在,辱骂本身也只是一种短暂的言语行为,没有固定的本质。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内心不会被这些外界的干扰所动摇,这才是真正的“得成于忍”。
佛陀微微点头,对须菩提的回答表示认可,接着说道:“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小普心中一震,暗自思忖:“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这又是为何呢?菩萨们广行善事,积累福德,为何又说不受福德呢?”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平日里菩萨们慈悲济世的形象,按常理来说,他们的善举理应积累大量的福德,可世尊却这样说,实在令人费解。
须菩提似乎察觉到了众人的疑惑,进一步解释道:“世尊,菩萨行于世间,广做善事,却不将这些善事所带来的福德视为自己的所有,不执着于福德之相。因为一旦执着于福德,便陷入了分别和执着,这与佛法的真谛相悖。”
小普恍然大悟,他想到自己之前在修行时,有时会期待自己的善举能带来某种回报,比如更多的智慧、更好的修行境界等。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正是陷入了对福德的执着。真正的修行,是要放下对福德的执着,纯粹地去行善,去帮助他人,而不期待任何回报。
佛陀接着说道:“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小普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内心不断思索。“若菩萨说要庄严佛土,却不被称为菩萨?这其中的深意究竟是什么呢?”他想到,在佛教的理念中,庄严佛土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可世尊却这样说,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须菩提再次开口解释:“世尊,若菩萨执着于‘我要庄严佛土’的念头,就产生了‘我’与‘佛土’的分别,陷入了对法相的执着。真正的庄严佛土,并非是通过外在的形式去装点,而是从内心的修行出发,当内心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自然就是对佛土的庄严。所以说,如来说的庄严佛土,并非我们所理解的那种有形的庄严,只是为了方便表述,称之为庄严。”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联想到自己曾经对修行境界的追求,总是希望能够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认为那就是修行的成功。现在看来,这种执着于外在境界的想法,正是忽略了内心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净化自己的内心,放下对各种法相的执着。
77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