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77读书网>言情>修仙修傻了> 第191章 无得无说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1章 无得无说分(1 / 2)

在只树给孤独园那宽敞又安静的法堂里,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仿佛给这个充满智慧与宁静的地方披上了一层神圣的纱衣。佛陀有关“正信希有分”的教诲,就像那透过窗户的明亮光线,不仅照亮了这个空间,更照亮了众比丘们内心深处的修行之路。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闪耀的星辰,镶嵌在比丘们的心灵天空,熠熠生辉。

小普,这位年轻而虔诚的修行者,深深地沉浸在这法义的光辉之中。他微微闭上眼睛,细细回味着佛陀之前所说的每一句话,那些话语仿佛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他的内心深处不断回响。他的心灵就像一片澄澈的湖水,随着对佛法的领悟,湖水愈发清澈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然而,修行从来都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它更像是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崎岖山路。每一次对佛法的深入领悟,就像是在这条山路上攀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这个新高度上,展现在眼前的往往是更多未曾探索的山峰和幽深的山谷,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等待着他。小普深知,自己虽然已经在佛法的海洋里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珍珠,但这片海洋无边无际,还有无数的珍宝等待他去发现。

这一天,法会如往常一样庄重地举行。法堂里,比丘们整齐地排列着,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虔诚与期待。佛陀,这位充满慈悲与智慧的导师,端坐在高高的法座之上。他的面容平静而祥和,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慈爱,仿佛能洞悉世间每一个角落的秘密和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他的周身仿佛散发着一种柔和而温暖的光芒,那光芒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智慧与慈悲,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能驱散人们心中所有的阴霾和寒冷。

佛陀的目光缓缓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比丘,那目光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轻轻拂过每一个人的心田。最后,他的目光停留在了须菩提身上。须菩提,这位被众人尊称为“解空第一”的大弟子,以其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超凡的智慧而闻名。

佛陀的声音温和而又充满力量,在整个法堂里回荡:“须菩提!你觉得,如来到底有没有获得那至高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我又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向你们宣说过一种固定不变的佛法呢?”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询问,立刻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他的动作沉稳而庄重,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他对佛陀深深的敬意。他双手合十,掌心相对,指尖微微向上,仿佛在向佛陀传递着自己内心的虔诚与专注。他的神情专注而虔诚,眼睛微微低垂,仿佛在用心感受着佛陀话语中的每一丝深意。

须菩提缓缓地说道:“世尊,依我对您所讲佛法的理解,这世间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或者途径,可以称之为通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唯一道路。同样,也没有一种固定不变、刻板的佛法,是您可以用言语完全准确、毫无遗漏地表述出来的。”

小普坐在个字都像是一颗投入他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在佛教中代表着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在普通大众的心中,那是遥不可及、神圣无比的存在。然而,须菩提却说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境界,这让小普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好奇,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这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

小普在心里暗自思索着,尝试用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读他们的对话。他想,佛陀问的是自己是否真的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至高无上的境界,以及是否有一套固定的佛法可以传授给大家。须菩提回答说,根据他对佛陀教义的理解,根本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能够让人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时,也没有一种固定的佛法,能够被佛陀完整、准确地用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意味着,佛法的最高境界,不能用一种固定、机械的方式去追求,而佛法本身,也远远超越了我们日常语言所能描述的范围。

须菩提接着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讲的佛法,既不能被我们以一种执着、狭隘的心态去抓取、占有,也无法用我们有限的语言完整、精确地表述清楚。它既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种具体的、有形有质、可以触摸把握的法,也不是简单地否定法的存在。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贤圣,他们之所以展现出不同的修行境界和层次上的差别,都是基于对无为法的不同体悟和实践。”

小普听到这里,脑海中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回忆的大门,那些曾经在修行过程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如同潮水一般涌现在他的眼前。他这才惊讶地发现,自己曾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法”的深深误解之中。

过去,小普天真地认为,只要能够把众多佛教经典中的文字教义背得滚瓜烂熟,就等于掌握了佛法的精髓。于是,他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日夜苦读那些经文。他逐字逐句地钻研,试图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里找到一条固定的、能够让他走向解脱的捷径。然而,随着修行时间的增长,他却越来越困惑地发现,尽管自己记住了大量的经文,能够熟练地背诵各种教义,但内心的烦恼和困惑却丝毫没有减少,就像一团始终无法驱散的乌云,笼罩在他的心头。

此刻,小普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突然看到了一丝曙光,他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以来都陷入了“有法可得”的错误观念之中。这就好比一个人在黑暗的夜晚中,一心想要寻找光明,却紧紧地抓住手中的灯笼不放,误以为灯笼本身就是光明,却忽略了灯笼仅仅是一个引导他走向光明的工具。真正的佛法,远远超越了我们用语言和文字所能定义的范畴,它需要修行者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和念头中,通过内心深处的真切体悟去感受、去领悟。

小普清楚地记得,在精舍里,曾经和一位比丘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那位比丘坚定地认为,只有严格按照某一部经典中所记载的修行方法,一步一步、一丝不苟地去实践,才有可能证得无上菩提。而小普却根据自己的理解,坚持认为佛法应该是灵活多变的,不同的人,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经历、悟性等根性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机缘也不一样,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两人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谁也无法说服谁。

现在回想起来,小普意识到他们两个人都陷入了对“法”的执着之中。那位比丘过于执着于某一部经典中的固定修行方法,认为这就是唯一的、绝对正确的道路,不容置疑。而小普虽然意识到了佛法的灵活性,但在争论的过程中,同样执着于自己的观点,一心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忽略了佛法真正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小普深刻地认识到,“无得无说”的法义,并不是让修行者放弃对佛法的追求和探索,相反,它是在提醒修行者要放下对法的执着和分别心。真正的佛法,就如同那广袤无垠、无边无际的虚空,它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万物,无论是高山大海,还是微尘芥子,都在它的怀抱之中。然而,它却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不会因为有了高山就偏爱高山,也不会因为有了微尘就轻视微尘。它既存在于每一部佛教经典之中,通过文字向人们传递着智慧的信息,但同时又远远超越了这些文字的束缚。它体现在每一位修行者的日常修行实践之中,无论是坐禅、诵经,还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但又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修行方式和行为模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77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