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77读书网>网游>俄罗斯风云录> 第23章 列宁的十月赌局第3章 内战的炼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列宁的十月赌局第3章 内战的炼狱(2 / 2)

契卡的存在和行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反革命势力,维护了苏维埃政权的稳定。然而,它的一些极端手段也引发了争议。一些无辜的人可能在“阶级嗅觉”的判断下受到牵连,这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从整体来看,契卡是革命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产物,它是苏维埃政权在面临严峻挑战时采取的一种无奈而又必要的措施。

二、白军的十字军:外国刺刀与旧俄幽灵

1918年5月的西伯利亚铁路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动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捷克军团士兵原本是被遣返的战俘,但他们误信了“苏俄要送我们去极地挖矿”的谣言。在恐惧和误解的驱使下,他们用铁锹砸死了押运的红军,这一血腥的场景如同噩梦般在铁路上蔓延。

这群捷克军团士兵夺取了整条铁路线,将装甲列车改造成移动堡垒。他们沿途散播传单,上面写着:“解放俄罗斯从推翻布尔什维克开始!”这种煽动性的言论吸引了一些对苏维埃政权不满的人,也为白军的壮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协约国看到了这一机会,立即送来十万支步枪和英国军官团。伦敦《泰晤士报》欢呼:“斯拉夫人的内战,终于有了文明世界的裁判。”这一报道反映了协约国对苏俄内战的干涉意图,他们试图通过支持白军来改变苏俄的政治格局。

在鄂木斯克,沙皇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戴上镶着双头鹰的肩章,他仿佛是旧俄时代的幽灵,试图重新恢复沙皇的统治。他的白军裹着貂皮大衣,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显得格外奢华。他们用法国坦克碾过乌拉尔山的雪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英国记者描述:“军官们喝着伏特加焚烧村庄,因为农民不肯交出最后一袋马铃薯。”这种残暴的行为让农民们对他们充满了恐惧和仇恨,也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而在克里米亚,邓尼金的哥萨克骑兵则以其野蛮的方式展现着白军的恐怖。他们用马刀挑起红军俘虏的头颅,高喊:“为了被处决的沙皇!”这种血腥的场景让人毛骨悚然,也充分暴露了白军的反动本质。他们打着“为沙皇复仇”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旧贵族和地主的利益,试图将俄罗斯拉回到旧时代。

最荒诞的一幕发生在阿尔汉格尔斯克。英法联军登陆后,竟在冰原上建起板球场和莎士比亚剧院。这种不切实际的行为与当地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农妇围观英军士兵打板球时,白军军官正用留声机播放《天佑沙皇》——唱片是沙皇流亡亲戚从巴黎寄来的。当红军游击队夜袭营地时,发现帐篷里堆满法国香槟和英国巧克力,而地图上标注的“战略要地”竟是钓鱼最好的河湾。这一荒诞的场景充分反映了英法联军和白军的腐败和无能,他们没有将精力放在战争上,而是沉迷于享乐和不切实际的活动。

白军的背后是外国势力的支持,他们试图借助外国的刺刀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却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反对。他们的残暴和腐败让人们看到了旧俄时代的黑暗,也让人们更加坚定地支持苏维埃政权。白军虽然在战争初期拥有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失去了民心,最终注定走向失败。

三、红军的涅盘:从乌合之众到钢铁洪流

托洛茨基的装甲列车喷着蒸汽冲进喀山前线时,红军正处于艰难的境地。他们被白军追得丢盔弃甲,士气低落。在装甲列车的车厢里,这位红军之父一脚踢翻沙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和焦急。他大声吼道:“你们以为革命是请客吃饭?把旧军官给我找回来!”在当时的情况下,红军缺乏有经验的军事指挥人才,而旧军官们在军事指挥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三天后,四千名沙皇时代的校尉军官戴着红星帽徽重返战场。他们的归来让红军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担忧。图哈切夫斯基后来回忆:“我们像驯兽师指挥老虎,既要用它撕咬敌人,又要防它回头反噬。”这些旧军官虽然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但他们的思想和立场与红军并不完全一致。为了确保他们能够为红军效力,身后跟着持枪的政委,对他们进行监督和引导。

为了填饱军队的肚子,苏维埃宣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必要的,但也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农民被迫交出所有余粮,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莫斯科主妇用祖传银器换半磅发霉的面包,这一场景反映了当时粮食短缺的严重程度。

在察里津(后来的斯大林格勒),负责征粮的斯大林把拒绝合作的哥萨克村庄围成铁桶,直到炊烟断绝。当士兵冲进村庄时,发现幸存的母亲正咀嚼孩子的尸体。这一悲惨的场景让人痛心疾首,但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困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但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农民的不满和反抗。

然而,血腥和苦难往往能够催生奇迹。1919年秋,红军已扩编至五百万。这一庞大的军队规模显示了红军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伏龙芝率领的东方集团军像铁钳般夹碎高尔察克的冰原军团。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奋勇作战,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击败了强大的敌人。布琼尼的骑兵举着马刀冲进邓尼金的指挥部,发现桌上摆着未写完的情诗。这一戏剧性的场景充分展现了红军的英勇和白军的不堪一击。

最年轻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甚至用气球把传单撒进华沙城:“无产阶级的曙光将照亮波兰!”尽管最终兵败华沙,但红军已从赤卫队的草台班子,蜕变成令欧洲颤抖的战争机器。红军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和壮大,他们通过艰苦的训练和实战经验的积累,逐渐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战术和战略。他们的英勇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也让敌人感到恐惧。

红军的涅盘是一个艰难而又伟大的过程。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始终没有放弃。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从一支乌合之众逐渐成长为一支钢铁洪流。红军的胜利不仅保卫了苏维埃政权,也为世界革命树立了榜样。

在这场内战的炼狱之中,红色恐怖与白军反扑相互交织,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但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红军实现了涅盘,成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坚强力量。这场内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为苏联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77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