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有多少士兵,需要多少军饷,需要多少补给,哪些地方该裁军,若是征讨百越、月氏该用多少兵,准备多少军粮,山川河流该如何渡过,怎么打效率最高?
这些问题,萧何早就给赵凌上书了。
赵凌如今让韩信担任太尉,令萧何去任治栗内史,看似让他降了官,实际就是要把萧何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治栗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萧何当了几个月的太尉之后,再去任治栗内史,更能清晰地了解大秦的状况。
尉缭年事已高,若今后尉缭退休了,便让萧何再任丞相。
“请治栗内史进来。”
萧何该不会觉得被降了官职不高兴吧?
如果真是如此,赵凌觉得自己还是该跟他解释一下,顺便画个大饼。
萧何进来后先是规规矩矩行了一礼,道:“参加吾皇。”
赵凌放下文书,起身道:“爱卿深夜进宫,所为何事?”
萧何沉思片刻,问道:“陛下,不知刘季身在何处?臣已许久未曾见他了。”
萧何之前在沛县当主吏掾,刘季在沛县泗水当亭长,两人是有公务往来,萧何也非常欣赏刘季,两人到了三川郡也常在一起,关系非同寻常。
也正因如此,萧何很关心刘季的情况,他被重用之后,也与赵凌推举过数次刘季。
“刘季已死。”赵凌懒得再瞒,萧何的确是个人才,但若因刘季之死而不愿效忠,那不用就不用了。
这是原则问题,他希望萧何能摆清他的位置。
萧何一愣,问道:“因何而死?”
赵凌冷声道:“朕赐死的!”
萧何直接沉默了,良久,才问:“为何?”
赵凌盯着萧何,只说了三个字:“莫须有!”
萧何咽了口唾沫,脑中回荡着这三个字。
莫须有?
莫须有?!
这算什么罪名?
可这是皇帝!
赵凌笑道:“你在怪朕?”
萧何连忙低头:“臣不敢!”
“只是不敢,但还是怪了。”赵凌慢悠悠走到萧何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朕让你做治栗内史,你不怪朕,却因一个刘季怪上朕了。”
萧何这才解释道:“臣下并未怪陛下。”
“朕令你做治栗内史,是知你才干,尉丞相年事已高,过些年丞相之位是给你留着的。”赵凌说道,“至于刘季之死,便不必想了,你就当朕冤枉他,当朕是个暴君也可。”
萧何抬起了头,望着赵凌:“臣相信陛下,陛下杀刘季,必定事出有因。”
“如此便好好干。”赵凌问道,“爱卿可还有其他事?”
历史上,无论是张良、萧何还是韩信,其实都并不是绝对忠于刘邦的。
史书之上,高帝五年冬十月,刘邦约了两路大军合击围项羽的楚军,一路便是齐王韩信,一路是魏国的相国的彭越。
明明都已约好了,临阵之时,韩信和彭越按兵不动,随便找个借口敷衍刘邦,结果才导致刘邦大败而归,只得坚守,最后还是张良明说,刘邦才承诺“君臣共天下”。
韩信和彭越这才合围项羽,韩信被封楚王,彭越被封魏王。
这些大臣,可没有绝对的忠诚可言。
无论是韩信、张良还是萧何,哪怕赵凌再欣赏他们,画的饼该给就给,但该敲打的还得敲打。
77读书网